進入到最後一天議程,上午是由德裔的Ms. Maren Krumdieck為我們講說
"Strategic Planning Step by Step--Including an Insight into Sample
Fundraising Activities from Natural History Museum, London"從倫敦
自然史博物館的募款實物談策略規劃與執行,她由休閒觀光產業的行銷人員轉職
倫敦自然史博物館行銷業務經理,工作內容包含英國及海外的巡迴展覽行銷及合約協商,
透過商業募款與國際品牌行銷推廣帶來收益並提聲博物館國際聲譽。Maren先解說何謂
策略規劃,以Museum Australia Inc.出版的Museum Australia's Strategic Planning
Manual為依據,策略規劃是連接博物館現在與未來目標的橋梁,在現狀監控/檢討和
未來願景/目標之間發展行動計畫做聯結,誠如Lawrence Peter Berra所言
(American professional Baseball Player and Manager. b.1925)
"If you don't know where you are going, you'll probably end up somewhere else."
博物館策略規劃近年來面對的外部挑戰除了觀眾期望變高外,還要與其他文化活動競爭青睞,
館方內部則在此過程中建立共同目標凝聚士氣,增進效率/效益,而制訂策略的第一步為
情勢分析,綜觀當前局勢,利用SWOT(Strengths,Weaknesses,Opportunities,Threats)
找出本身優缺點及大環境的機會和威脅,其二擬定願景聲明,以簡短聚焦鼓舞人心的關鍵字
和員工、群眾溝通,最好能在五分鐘內傳遞博物館的創意與走向,願景將啟發眾人,帶領行動計畫
被達成,此外設定比願景更實務的使命目標以確認活動業務範圍,分析使命的驅動力/長短期目標,
規劃策略/任務將資源分配給各人員及活動;Maren以倫敦自然史博物館的達爾文中心為例,
解說以上步驟讓我們瞭解此計畫為何發生,當然活動產出後要對成果績效進行評估,館方可以透過
量化設定精確的指標,最終檢討成敗,讓下次方案得以借鏡。接著談到些博物館財務問題,英國公立
機構財源主要為公部門、企業/贊助、和商業活動收入,透過主講人準備的投影片可以看到商業活動
的類型細項,一種為智慧財產的經營,館方透過本身專業知識幫其他博物館/休閒產業/學術單位
提供顧問、經營規畫、展示開發、研究評估,借此建立聲譽和外部關係並增加收入,另一種
較為熟知的實體資產經營則像博物館賣店、餐飲服務、巡迴展、和特別活動服務,館方都可從中
獲得營收,這讓我想到台灣博/美館時常引進外國特展,固然為自身機構帶來人潮商機,但也必需
支付權利金,那台灣館方是否有能力籌辦吸引外國邀請的巡迴展覽,一方面展示宣傳我們的文物,
另外增加收入?我國在這方面可能受限於某些因素,例如故宮的司法免扣押條例,但若政府及
館方有心,我認為還是有很多發展空間的。
午後最後一堂講座,"Museum Design in the Real World"是由帥氣的Mr. Neil Williams
分享他12年的專業詮釋與體驗設計工作經驗,目前為MET Studio Design創意總監的Neil
參與過許多國際設計案且獲獎,客戶有倫敦博物館、千禧巨蛋、自然史博物館、倫敦科學博物館等,
從投影片和workshop的設計就可感覺出他渾身的創意,在此所說的現實世界是指博物館與商業
交流,透過設計師將其詮釋技巧帶入商業和零售設計,提升計畫案價值,幫助博物館的設計和
市場定位;與前一日Kew園零售部經理Sue的開場相同,Neil再度強調Brand的重要性,他提出品
牌意識是觀眾對組織的理解和聯結,館方要打造品牌,不只有商標、產品設計還要包裝整體價值
涵括服務、人員、廣告、定位及文化,好的品牌商標要有吸引力,提供顧客接觸組織內涵,用自身
風格營造持久印象,且能闡述訊息,傳達給目標群眾,他舉曼聯足球隊體驗館為例,該館目的是
傳達球隊品牌價值,拉近球迷距離建立忠誠,且行銷其他參與的企業(Nike and Venetian),
Neil先與該案的利害相關人腦力激盪,粹取計畫的核心精華,做為闡述品牌/故事的路徑基礎,
他注重歷史脈絡,深信忽視過往將使未來失去意義,投影片上秀出曼聯館的展場設計圖,他講解
每個區域環節的設計概念和目的,都是為了傳達曼聯品牌,參觀過程帶領觀眾體驗並凝聚主題意識,
傳達訊息明確大膽,吸引在視覺聽覺上飽受資訊轟炸的觀眾注意;以體驗為基礎的設計更要考慮
客體的感受經驗,最常採用手法是全景布置,包含利用實體和視聽技術營造360度劇場環境、
濕度溫度控制、等比例模型,甚至商店的展示和物品設計都可強化展覽效果,但在利用科技時,
Neil與昨日講者Kevin一樣強調數位詮釋只是說故事的工具/能力,傳遞承載訊息而要小心使用,
不良的使用者界面或內容設計只會使觀眾不知所措以致害怕疏遠;以一個設計師的角度出發,
他認為跨界合作能激盪多元的敘事/理解/詮釋,以不同專業打造最終產品,博物館透過商業
設計聚焦加強品牌意識,對觀眾經驗產生直接正面的影響。
感謝文建會、British Council、British Trade&Cultural Office、台北教育大學、
台灣藝術大學,及國立台灣博物館、國立歷史博物館、台北市立美術館,
我意外得到機會參與2009台英博物館實務研習營,三天滿滿議程都盡力記錄下講者重要的
意見/分享,並很高興和青硯、嘉鞠學姐聊天,我看到她們對台灣博物館的期望和批評,
更多是身為博物館員的熱誠,也許只是龐大機構裡小小螺絲釘,也許有太多制式條例規範限制
她們想為博物館做的,但她們還是很認真在自己工作崗位上貢獻所學所能,讓好我欽羨嚮往,
英國在這方面的發展非常成功,有許多地方值得台灣學習反省,希望大家重視我們自己的文化、
藝術、文物保存,並且運用當代的創意結合商業經營,使文化創意產業更加成熟蓬勃,我相信
除了教育、研究、典藏之外,它所具備的經濟效益其比想像中要大,背後無形的價值更是最珍貴
的資產;當然我還沒有真正學術訓練及實務經驗,研習營帶來的知識還缺乏自己的想法、材料
作關照驗證,是可惜的地方,所以這三篇文章存粹是對講座內容做流水帳記錄,也許未來有機會
回頭看當初聽過的課題,會有更多同意、不同意,或真正成為工作指導原則,用更批判而獨立
思考的方式看進核心,融會貫通知識經驗提升自己在這領域的學養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