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2009/03/25-27  台英博物館實務研習營 

UK Taiwan Creative Economy Workshop--

Building a Sustainable Experience Economy through Museums

 

DAY 1

 

透過目前在科博館工作的Leicester學姐 青硯介紹,

我報名並非常幸運獲得資格參加此會,這是我第一次參與博物館研討交流,

站在滿場各具豐富資歷的從業人員中,更顯得自己青澀無知。

 

開場由現任文建會副主委張譽騰教授引言,老實說我對他的學術貢獻並不瞭解,

但這名字確實被許多人提及且推崇,所以見到他頗有慕名已久之感;

張譽騰教授提出,當今台灣博物館發展趨勢可分兩點:

1.重視國際交流,幫助博物館國際化與世界接軌

2.針對台灣文化/社會做研究,滿足台灣群眾的需求

在博物館已逐漸成熟受重視後,它必須發展成一個(文化創意)"產業",

使營運和研究能夠自主,財源金費也足以自立而不必仰賴政府鼻息。

 

此次會議第一場專題是由前故宮院長,目前任職北教大的林曼麗教授開講,

主題為"台灣博物館營運管理策略--藝術與科際整合的新趨勢,以故宮為例"

她先簡介世界博物館發展,始於1793年Louvre開館,在法國大革命下,

皇室收藏首度開放給大眾欣賞,英國在1824年成立National Gallery,

亞洲國家則到20世紀才從日本起陸續設立博物館;在林教授心中,藝術教育

的終極目標是創新價值,而博物館須秉持民主/自由/開放/多元為原則經營,

在此公共場域中讓物件與人對話,與當代交流,提升國民美感;且加入

行銷概念、整合趨勢,博物館功能不侷限於文物典藏,使文化創意由生活必需品

變成消費品,以東京六本木為例,在都市重新開發過程中,投資設立美術/博物館,

利用藝術文化為當地加值,博物館的背後意涵由文化認同、政治符碼

變成空間解放、生活風格型塑。此外,科技有助博物館現代化,像2001年啟動的

"國家數位型科技計畫"就是故宮轉型關鍵,它使博物館能對應時代變遷,

發揮科技穿透力,帶藝術滲入生活,結合不同資源,打開大門與世界溝通,

就像一隻沉睡的獅子,要喚醒牠,找到核心價值駕馭,才不枉費故宮坐擁的收藏;

以上,若要博物館/美術館能如此順暢自主地運作,當務之急是立定妥善的

組織條例/組織法,調整機構生態後,組織才有可能健全架構;演講自此,可看出

林前院長對故宮革新的努力,面對老店重整所受外界的質疑和推動過程中法令架構

綁手綁腳,她都勇於挑戰並有一番作為,實在令人佩服。

 

接在林教授後,陳佳利教授主講"英國社會參與平等政策與實踐--以V&A及開放博物館為例"

我曾在網路上找書,恰好看到她論文出版品,得知她畢業於清大及Leicester,

結合兩校主修所做的研究,讓我頗有興趣,今天也很高興第一次聽聞她演說。

Social Inclusion是英國工黨1997年執政以來為促進族群融合改善貧富不均的施政重點,

此概念衍生自法國70年代社會隔離(Social Exclusion),山戴爾(Sandell 2002,404)指出:

"貧窮問題主要關心的是分配的問題,而社會隔離主要關心的是關係的問題",前者我在讀

財政學時有粗淺認識,後者則指某些族群在社會/文化參與所受的限制,這些有形無形的不平等

不僅限於經濟/物質。因此博物館方面為配合Social Inclusion,提出長期、延續性社會參與

平等政策,打破博物館屬於菁英社群的迷思(呼應林曼麗所言,博物館設立是國家文化符碼認同,

概念上是菁英、皇族的),積極推動博物館與社區和弱勢、少數族群互動。像自2002年起

取消國立博物館門票收費,就試圖打破門票產生的門檻,又推動館藏電子化消除時空距離,

規劃與民眾相關之社會議題特展,吸引並滿足群眾需求,加上提供弱勢/少數族群到博物館

工作機會,讓更多文化活動參與的邊緣人與博物館產生直接聯繫。像V&A博物館

設有Dep. of Learning and Interpretation底下的Access, Inclusion and Diversity

部門,針對解決社會隔離制定政策,如照顧移民之英語教學,藉英語導覽V&A教導語言/知識,

或放大字版說明,照顧視障團體之教育活動,都可見該館的用心;再者,萊斯特郡的

Open Museum(Glasgow地區先創,強調突破博物館藩籬,讓居民參與)也因應組織重組,

有三大項開放性服務:

1.資源箱出借服務--館方配合學校主要課程,設計流通典藏箱,內放與主題相關的標本文物,

    並有教學說明卡,所需單位於學期末申請,館員於次一學期初免費運送到單位。

2.藝術品租借服務--為讓學生有機會欣賞藝術原作,館方經評估後將部分收藏出借給學校,

   由校方支付租金、保險。

3.移動物件展--館方設計不同主題展覽,將文物放置兩組易拆解/組裝的展櫃,供給兩展櫃給

   非展覽的開放空間巡迴展示,利用空間組裝展櫃並安放展覽。

綜合V&A和Open Museum的政策及實作,可以達到資源共享,突破空間限制,

讓更群眾參與博物館的使用,並加強行銷,總總措施都以打破術社會隔離為目標,

當然,其中還存有缺失如文物出借的保存問題、質量不足、又參與博物館並不代表

社會參與和平等,但相信這些政策象徵了博物館所能並且有意義的貢獻。

 

在看過博物館為首領導的行政運作發展後,緊接著林詠能教授以

"誰的博物館經驗?談博物館觀眾研究"此一主題將探討面相翻轉,由說明觀眾調查的

重要性切入,再導向博物館對應的決策營運措施;這段演講揭示了問卷調查的

基本原則--需設計系統性、實用性、並具決策性的問題,題目不必超過20個就能

做出很多分析,此外觀眾調查不需投入太多人力/成本,以往經驗約200份

隨機有效問卷即可供研究,又以目前台灣現況的消費者分析,文化活動消費者

多來自大都會(台北、台中),參與率和教育水準/所得成正比,且女性多於男性,

這些人口統計學是辨識消費者的基礎,而根據地理學/心理學/產品使用情形

所做的問卷分析可幫助博物館決定策展和行銷宣傳策略,例如經由調查發現,

台灣博物館參觀群眾中,父母帶子女是很主要的消費群,故售票上可推出

三送一或四送一的套裝做刺激,又衍生商品也可替這群民眾的需求做設計;

林教授也指出所謂"期望失驗"是指消費者購買產品後,當產品不符合預期時,

滿意度會降低,而這裡的滿意度並非絕對值,是與預期相較下的程度,故

建議博物館宣傳、廣告時不宜誇大,以免產生預期落差,最後,林教授也

利用時間宣傳他目前計畫,希望將全台所有博物館的觀眾意見調查收集、

統整並做分析,在此前提是各地博物館問卷形式要相同(如年齡層區分),

數據才能有效用的整合,看得出他很有理想也正指導學生共同努力;

聽過這場關於問卷調查技術性的解說,我感到受益良多,雖然目前尚未

決定之後研究所論文的方向,我以為觀眾行為是一個值得、且令我有興趣的著手點,

若真有打算朝此發展,最好及早重拾統計學,並學習統計軟體操作,

以應付將來研究上需要,看來出國前有心的話,還有非常多事都尚待學習,

這場研習營只是個開端,經由與會聽講,見聞諸多經驗豐富的學者、行政人員

分享不同觀點與個案討論,我的瞭解增加了些,更理出無數有待學習的知識脈絡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chenyvonne 的頭像
    chenyvonne

    Kiss My Soul

    chenyvonn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